2013年7月29日

開學: 哮喘病發高峰期注意!


距離開學的日子不遠,小朋友又可以一大班同學開開心心聚首一堂,不過開心之餘,各位家長對小朋友的健康問題也不容鬆懈。因為學校人多,空氣不太流通的話,很容易增加患病的機會。除了流感之外,開學這段時間也是哮喘病發及氣管敏感的高峰期。為讓各位家長在開學前為小朋友做足準備,避免身體不適而影響學習,今次特別找來香港哮喘會主席譚一翔醫生,為大家解說如何應付這個高峰期。


氣管敏感和哮喘的分別
氣管敏感多數是由於呼吸道受到病毒感染或因天氣轉變而引起的間歇性支氣管疾病。但若果病徵持續或經常翻發,又或者病人有族敏感史的話,便可能發展成為哮喘。



小朋友是高危一族
譚醫生說:
「小朋友的免疫力比較低,較容易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因而誘發氣管敏感。另外,一些環境因素如塵蟎,二手煙及動物毛屑等,都會誘發小朋友出現氣管敏感的徵狀。不過,隨著小朋友的年紀越大,這些氣管敏感亦會減少。」




季節性高峰期
般來說氣管敏感和哮喘在夏季的病發率一向較低,而兩個病發高峰期分別是11月至月及3月至5月。譚醫生更指出:「病發高峰期都是在天氣冷﹑暖轉變的日子,如11﹑12及4月。」


那為甚麼開學會是小朋友的氣管敏感和哮喘病發高峰期呢?譚醫生表示原因是有些本身患有哮喘,需要服藥控制的小朋友,因為暑假期間沒有病發而停止吃藥,但一回到人多的學校之後,空氣不太流通加上與小朋友的身體接觸,若有小朋友受到呼吸道病毒感染,便會容易傳染其他小朋友,這往往會誘發本身患有氣管敏感或哮喘的小朋友的病情,甚至令其病情惡化。




特別注意:
最佳的預防方法,當然是及早發現小朋友的病徵,從而採取適當措施,
以下幾項是需要特別留意的:

  • 如果小朋友持續或經常復發的咳嗽,尤其在晚上﹑凌晨時份或跑跳後出現;
  • 有氣喘﹑呼吸困難企呼吸時發出「牽牽」聲(即扯哈);
  • 胸口緊翳,感覺有壓力;
  • 普通傷風感冒都會咳嗽超過十天;
  • 飲汽水﹑食雪糕或糖果也會引致咳等等

大家要留意的是小朋友不一定有「喘嗚」才算是患上哮喘病,事實上大概只有一半患有哮喘的小朋友,在病發時呼吸會發出聲音,反而咳嗽是唯一察覺到的徵狀。所以如果孩子有持續或經常復發的咳嗽,家長就需要特別留意了。

另外,現在藥廠的品質控制及技術愈見提升,應付哮喘及氣管敏感的藥也多了。
其中,哮喘藥主要分為快速舒緩藥物(即氣管舒張劑)及預防藥物。不過快速舒緩藥物,一般用作舒緩哮喘發作發作時的病徵,建議有需要才使用。而常見的吸入式類固醇的1-5%,較少副作用,根據國際指引GINA,此類藥物為治療哮喘的前線藥物。不過譚醫生指出,家長需留意服用的劑量,因為含類固醇的藥物,如果過量的話,也會影響小朋友生長發育速度或肥胖等副作用,最好向家庭醫生詳細查詢。

除了吸入式類固醇預防藥物外,另一種前線哮喘藥物為口服的不含類固醇抗炎藥物-白三烯阻斷劑,通常是口服藥丸或顆粒,此類藥物副作用更少。PRACTALL國際指引及歐洲ERS報告亦建議使用此類藥物來治療由病毒引發的氣管敏感或哮喘。如善古寧就是白三烯阻斷的其中一種,除了有效治療氣管敏感或哮喘,善古寧亦可治療過敏性鼻炎,減少鼻敏感徵狀。如果小朋友年紀較輕,則可選服口服咀嚼裝或口服顆粒裝,不用吞藥丸及吸藥技巧。

最後,譚醫生提醒大定預防藥物須較長期服用才可有效地控制病情,因此病人應耐心使用,直至醫生診斷小朋友的病情已康復才停止使用。由於藥物選擇須按不同病人﹑病況的需要而決定,家長應和醫生討論哪種藥物最適合孩子使用,不應自行購藥。




預防小貼士:

  • 使用預防藥物及定時覆診讓醫生了解小朋友病情
  • 打預防針及每天適量運動
  • 盡量避免接觸引致敏感的物質,減低病發的機會
  • 家長應該戒煙,避免小朋友吸食二手煙
  • 不要飼養有毛的寵物如貓﹑狗等
  • 保持室內清潔
  • 天氣潮濕時,用冷氣機或抽濕機保持室內乾爽,減少霉菌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自: 忽然一周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7月23日

最新肺炎鏈球菌中耳炎混合疫苗(二)




沒及時處理可導致永久失聰
譚醫生稱,中耳炎佔幼童因呼吸道疾病入院比率約2-3%左右,情況不算嚴重,但對前線醫生來說,中耳炎病發率非常高,絕不能掉以輕心,如未能及時處理可引致暫時或永久失去聽覺。「耳後連接的頭骨有無數小洞,具傳聲功能,病毒或細菌走入骨頭發炎,可能令急性中耳炎久醫亦未能痊癒,甚至需要找骨科醫生進行刮骨手術;病毒或細菌亦可進入腦部,引起致命的腦膜炎,或影響面部神經﹑聽覺及味覺。如患慢性中耳炎長達6個月以上而未能適當處理,更有機會出現慢性膿瘡細胞自行生長或整個耳部壞死,永久喪失聽力。」


抗生素治療急性中耳炎

抗生素﹑抗組織胺是常用對付急性中耳炎的藥物,前者有效殺死細菌,後者刖可減低鼻腔或腺體腫脹。「有鼻塞的話會處方通鼻藥水,以助中耳管暢通。」譚醫生說,雖然抗生素同時殺死腸胃內的益菌,又或可能會出現過敏的出疹反應,但由於有殺菌效力,仍是值得採用的。至於慢性病中耳炎,將視乎情況使用抗生素及抗組織胺,最重要是花時間等候耳水退去。譚醫生補充,由於抗藥性問題已擴散全球,傳統對付細菌的紅酶素或青酶素均不能殺死它,所以醫生用藥時需特別小心。





新疫苗額外多三種肺炎鏈球菌菌株
減低肺炎鏈球菌感染超過九成

急性中耳炎往往由兩大細菌引起,包括肺炎鏈球菌及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菌株多達一百種,當中十多種經常引發人類呼吸系統感染,「現有的七價疫苗有效預防約90%肺炎鏈球菌感染。最新的十價疫苗可額外預防多3種肺炎鏈球菌菌株,包括血清型1﹑5及7F,相信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超過九成以上,對入侵性肺炎鏈球菌引起的疾病如腦膜炎﹑敗血病﹑肺炎等,有更全面的預防;另外,相對現有疫苗,新疫苗的效能對減低急性中耳炎患病機會高出接近6倍。」譚醫生續說,由於十價疫苗亦可刺激身體製造對抗嗜血桿菌抗體,間接連嗜血桿菌引起中耳炎的機會都可減低。

譚醫生提醒,即使新疫苗未抵港,父母都應在嬰兒出生後第2﹑4﹑6﹑12個月帶子女接種3劑七價疫苗,然後在接種第4劑時(12個月)接種十價疫苗,總之預防措施越早做越好,因幼童是最易受肺炎鏈球菌襲擊的一群。」





*急性中耳炎高危一族
1.     一至4歲幼童
2.     家族遺傳腺樣體容易脹大
3.     父母屬煙民
4.     經常躺著飲奶至入睡,如耳煙管出口長期被奶水淹蓋,便會容易滋生細菌,引發中耳炎。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表示無論餵哺母乳﹑本身有敏感如濕疹﹑早產的嬰兒都可接受肺炎鏈球菌預防疫苗注射,即使與其他疫苗同時注射亦沒問題,因所引發的副作用差不多,都是沒胃口﹑打針位紅腫之類,如出現發燒,醫生會處方退燒藥,父母不用過分擔心。

譚一翔 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資料來源: 壹周刊 

2013年7月22日

最新肺炎鏈球菌中耳炎混合疫苗(一)





在香港,學前兒童患急性中耳炎的情況非常普遍,據資料顯示,50%兒童曾在3歲前患過急性中耳炎,17-30%曾在1歲前患兩次之多,如沒有作及時治療,嚴重者可令細菌引起,包括肺炎鏈球菌及嗜血桿菌。兒科醫生建議,該及早為幼兒接受肺炎鏈球菌中耳炎混合疫苗,減低患急性中耳炎機會。


急性中耳炎可演變 成慢性中耳炎

中耳炎分急性及慢性兩種,前者會出現耳痛﹑耳膜紅腫﹑血管脹大﹑中耳佈滿膿液及發燒。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出,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病毒或細菌引起:
「中耳與上呼吸道連成一體,鼻腔後是連接中耳的耳煙管出口,當病毒或細菌從鼻腔走入中耳,加上腺樣體脹大阻塞耳煙管通道,炎症便發生。」如果急性中耳炎發生後六星期中耳仍有黃色積水,即表示已演變成慢性中耳炎。「由於慢性中耳炎病徵不明顯,家長應多留意幼兒對周圍環境的反應,例如學習進度突然緩慢﹑要把電視聲浪調高才聽得清楚等。我們通常要求急性中耳炎患者在治療後覆診,確保中耳已經完全康復。」(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資料來源: 壹周刊 



2013年7月16日

幼兒便秘從何入手(下)



一些預防幼兒便秘的建議


未戒奶幼兒(六個月以下的幼兒)

飲食方面:
飲用配方奶粉的幼兒甚少會因為其所含的牛奶成份而造成便秘,家長必須跟從包裝指示沖調正確分量;
母乳喂哺甚少機會導致便秘,如出現此情況,應考慮是否屬器質性(organic)便秘。

其他方面:
家長可為幼兒進行暖水浴﹑適量的腹部按摩,讓幼兒平躺然後拉動其雙腳或做出踏單車動作。






剛戒奶或開始進食固體食物的幼兒

飲食方面:
建議家長可於日常生活中,給予幼兒充足開水或稀釋的果汁,特別是西梅汁;
家中可準備一些高纖維水果及穀類食物,包括蘋果﹑桃﹑提子﹑香蕉﹑搗碎的西梅及漿果(不是整個)。這些食物所含的纖維能有效促進腸道蠕動;
家長不應強迫幼兒進食不喜歡的食物。



其他方面:
適度的活動或運動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防止幼兒便秘;
家長應鼓勵幼兒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但不宜過早進行控制排便訓練。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資料來源: 育兒天地

2013年7月15日

幼兒便秘從何入手(上)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2008年10月至11月期間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九成家長對幼兒便秘表現不同程度的擔心(96%)。

是次調查透過電話成功訪問了505位認為其幼兒(年齡為三歲或以下)在過去三個月曾出現便秘徵狀的家長。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6個月以上幼兒較容易出現便秘徵狀,並建議父母可從日常飲食著手。


根據國際的各診斷標準,要同時出現某些情況才屬便秘,

包括:
大便呈粒粒狀
大便時用力至雙頰通紅
排便時會大喊
腹部脹起及排便的次數比平常少




調查結果:大部份幼兒只出現一種醫學確認的便秘徵狀。

譚醫生說:出現便秘徵狀並不一定等於便秘。大便的形狀﹑大小﹑軟硬及次數會因各人體質及進食之食物而各有不同。不論於每餐之後排便或數天才排一次,只要大便最終是軟身都屬於正常的。

調查結果:6個月以上幼兒有便秘徵狀的比率較初生至6個月以下幼兒高。

譚醫生說:飲食習慣改變,如6個月以上幼兒開始餵食半固體食物如稀飯﹑肉粥時,排便的習慣及糞便形狀可能因此而改變。建議家長可逐漸增加半固體食物的份量,使小朋友的腸胃能慢慢適應,從而減低便秘的發生率。

調查結果:有一些家長會自行用某些方法去舒緩小朋友便秘,如將奶粉沖淡一點(3%)﹑自己幫小朋友將大便挖出版(2%)或轉用另一個牌子的奶粉(1%)來處理幼兒便秘問題。

譚醫生說:大部份兒童便秘是功能性問題引致的如奶粉和水的調較份量不合比例﹑腸胃不適﹑飲水不足﹑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突然改變或食物中所含的纖維不足等。家長可從幼兒的日常飲食著手,切忌頻頻換奶粉或自行幫小朋友將大便挖出等。
如家長有任何懷疑可諮詢醫生的意見,否則使用錯誤的解決方法有機會影響幼兒健康,家長需小心留意。如持續出現便秘徵狀,家長應咨詢醫生意見及解決方法。




譚一翔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資料來源: 育兒天地

2013年7月9日

飲奶不足免疫力降易感染致死


嬰兒呱呱落地,母乳或奶粉便成為主要食糧,有兒科醫生指,若嬰兒長期攝取不足的母乳或奶粉,便會出現營養不良,可能因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死亡。有營養師更指,飲奶不足,對一名嬰兒來說等同「絕食」,以香港如此富庶的社會,不應該發生。



奶粉太稀 兩周便營養不良
兒科專科醫生馮宜亮表示,以一名剛出生嬰兒重六磅計,三個月後的體重應為出生時的一倍,即十二磅,按每磅體重需食用二點五安士奶計算,每日應食用三十安士奶,如餵哺奶粉,應按包裝的指示用水開稀。


馮指出,由於奶粉含豐富營養,包括蛋白質、澱粉質及礦物質,足夠嬰兒所需,但若嬰兒食用的奶粉少於應有分量的一半,且持續兩星期以上,便會出現營養不良,免疫及呼吸系統受損,容易被病菌入侵甚至死亡。

另一名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亦指,嬰兒最重要的維生元素是水及奶,奶除含有豐富的營養,更重要是含有鐵、鈣、鉀、鏻等豐富的礦物質,若長期飲不到足夠的奶,便會出現營養不良,由最初不斷哭泣提醒父母要餵奶,至其後無力泣訴,最終因免疫力下降受感染死亡。

美國註冊營養師梁慧思稱,一名嬰兒最好是餵哺母乳,但若情況不許可,才餵哺奶粉,或兩者混合餵哺,奶粉其實是按母乳的成分製造,但必須按照指示用水開稀。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資料來源:orientaldaily.on.cc/

2013年7月8日

解讀寶寶胎痣 (下)

眼部血管瘤 提防失明
蘇醫生指血管瘤若出現在眼部四周,父母要盡快為嬰兒尋求醫治,不好延遲,否則會影響寶寶的視力。「血管瘤出現在眼的四周,有可能對眼球造成壓力,會致盲。很多時候,父母都想觀察一下,血管瘤有沒有散退,才讓子女接受治療,但部分血管瘤會脹大,尤其在眼四周,對眼球造成壓迫,曾有一個例子,寶寶出生時沒有任何問題,幾天後眼部開始出現血管瘤,父母一心打算觀察多一段時間才算,結果一個月後,由於瘤再長大並壓迫著眼球,令那邊的眼球失去視力。」


活動易弄損 發炎留疤痕
除了與疾病有關,更有機會出現併發症。「出現併發症的情況不多,約一至2成,主要是潰瘍﹑對體內器官造成阻塞或壓迫性的問題﹑畸形等。不過,最多的是擦傷,由於血管瘤是凸起的,加上寶寶日漸長大,到處爬行及玩耍,很容易弄傷血管瘤,血管瘤本身不會痛,嬰兒也不懂避重就輕,一經擦損,很容易發炎,寶寶會感到很痛,並且因此經常哭泣。」


類固醇加激光作治療
那到底哪些血管瘤需要治療?父母耍加倍留意?「較大的血管瘤,在眼四周﹑瞼上﹑手部(尤其是手踭及手腕位置)﹑腹股溝﹑腋窩﹑生殖器官﹑脊柱等。又或發現多樣性的血管瘤﹑出現流血及潰瘍,都要及早治療。治療的方法主要是以口服或塗類固醇,以及以激光治療有血管瘤增生的地方。」療程於1歲前做最好,醫生先根據病情,而給予患者接受不少於6星期的類固醇,再接受激光照射,由於嬰兒的肌膚薄,較容易吸光,治療效果較顯著。


治療前宜先衡量行弊

不過,治療也令不少的父母擔心,例如年紀小就要使用類固醇,接獲激光治療前需全身麻醉,擔心副作用的問題,令父母為之卻步,但不接受治療,也有機會引致其他健康問題,父母宜三思衡量。「曾有一個例子,嬰兒的踭位置出現一大個血管瘤,媽媽帶他來求診,那時正值沙士時期,一聽到類固醇就怕怕,結果沒治療。一年後再回來,血管瘤沒減退,卻因經常受損而潰爛,許多細胞已壞死了,只能使用抗生素﹑不斷清洗傷口以消炎,最後雖復原,但卻留下大塊的疤痕,也影響手部的活動能力。」



蘇格倫 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資料來源: 文匯報

2013年7月2日

解讀寶寶胎痣 (上)



解讀寶寶胎痣

呱呱落地不久,爸爸媽媽或許會發現小寶貝臉上或身上,出現紅色、黑色等的胎痣或胎墨。這些初生的印記,大部分會隨嬰兒成長而慢慢減退,但部分不會消散,這除了會影響儀容及自信心外,有兒科醫生指,凸起的胎痣容易磨損,令小寶寶受傷痛之苦,有些更可能與疾病有關,爸爸媽媽應多加留意。

嬰兒天生有胎痣其實是很普通的事,最令父母擔心的,是胎痣生在面上,或許有礙寶寶長大後的容貌,相反很少聯想到與疾病有關。其實,我們經常說的胎痣有很多種,其中較為常見的,分別是血管瘤及葡萄酒色痣。



凸起紅色 良性血管瘤

「血管瘤是屬於良性的,通常呈現紅色,並凸起於皮膚之上。」兒科專科醫生蘇格倫說道,當中約9成的嬰兒胎痣,都會隨年長而散退。「它常見於兒童,出現的比率約10至20%,2成出生時已發現,但8成是出生後才長出來,可能是1至2月大才有。無論哪一種,9成的嬰兒經過約9年的時間,便會逐漸消散。」


部分與疾病有關

換言之,還有1成會停留在身上(或臉上),範圍有機會擴大,部分更與疾病有關,父母不能忽視其潛在的危險。「不同位置的血管瘤可與不同疾病有關,生長在頭和頸,會影響視力,或出現心臟及大動脈的問題;若生長在脊柱,會有脊柱突出的問題,長大後影響走路及泌尿系統的問題,嚴重的,可能出現一些多樣性的疾病如心臟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和影響身體其他內在器官。」


大片零星紅點 葡萄酒色痣

另一款則是葡萄酒色痣,形狀就如許多零星的紅色小點,分布在身上或面上,它是不正常的血管畸形,主要為妯細小的血管,而大多數生長在臉和頸 出現的比率為0.3至0.5%,較血管瘤為少。它與血管瘤的表徵也有鼠大的差別,血管瘤是凸起,若不退,有機會愈長愈大,而葡萄酒色痣則不會變大,反而會變深色及增厚,並有機引致癲癇﹑智力遲緩及青光眼等健康問題。
(續)


蘇格倫 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資料來源: 文匯報